2008年,大学生就业难上难
2009-01-30 17:27:20 总评论数:0 总访问量:3842
最近有消息称,2008年高校毕业生总量继续攀升,仅江苏省就有42.7万学子要找工作。在辽宁,截止10月末,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仅为44.8%,其中研究生签约率下降了4.8个百分点,本科生签约率为38.9%。
“一毕业就失业”的冬天似乎依然在继续。是不是大学生太多了?“现在不是大学生太多了,而是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存在严重的失衡。”华南师范大学谌新民教授曾表示,大学生就业情况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人才结构、产业结构配置不合理,并非简单的人才、知识贬值的问题。
与此同时,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就业市场更是让原本惨淡的就业市场雪上加霜,金融风暴的到来直接导致众多行业就业需求严重萎缩,为了压低企业的支出成本,避免金融危机下企业出现破产和倒闭的尴尬局面,企业开始压低人工成本、紧缩招聘需求、甚至是支招裁员,这就是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的重要因素。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企业要求招聘来的大学毕业生能立刻胜任工作,“甚至超过自己的能力,希望他们敢想,能力比我们强。”北京市教委下属某单位项目开发部的经理王静急切地说,“真是恨铁不成钢,今年新招聘来的搞电脑硬件的名牌大学的毕业生王新工作快一年了,工作中就像个物件,支支动动,拨拨转转,脑子根不不想工作当中的事儿。”王静说,“我连续三年招聘来的大学毕业生都像他一样!发愁!”
京城某集团人力资源部部长说得更为明确,他说,企业当前最需要的大学毕业生应该具备三个条件: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出色的职业技能;有良好的融合理合沟通能力。
一些大学生往往对工资和待遇期望较高。据他们了解,不少刚工作的大学生将待遇定在2000元以上,尽管今年有所降低,但从实际情况看仍然偏高。在其他待遇上,不少大学生对企业要求多。比如,一个学财经的大学生刚来一个月,安排他去陕西一个月谈一个项目,他拒绝,理由是女朋友在北京,他反而要求企业“人性化管理”,双方很难沟通。
缺乏专业的职业技能、丰富的实战经验和良好的职业素质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虽然大学生普遍感到就业压力大,并导致前几年出现“考研热”与“出国热”,但是大学生就业意识并未因此增强,特别是缺乏明确的职业意向,使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缺乏针对性,增加了就业难度。
西南大学心理协会专家指出,不是大学生不想进行职业规划,而是客观上缺乏条件进行。在调查中,90%以上的大学生非常希望在就业之前了解关于就业形势及用人单位的信息,学历教育中对职业技能和实战经验的忽视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指数。
相对来讲,职业教育在短时间内发展迅猛主要缘于:重视学员职业技能培养、实战经验积累和职业素质的全面培养。大学生毕业后接受职业技能培养一方面提升自身职业技能,积累相应的实战经验,最重要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培养为企业紧缺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提升自身就业核心竞争力。
![]() 请您注意
|
今日关注
![]()
热点推荐
![]() |